荷兰的华人杂货店是每个海外游子的安乐乡。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亲切的乡音、诱人的家乡美食,来到这里好似回到祖国一样亲切。一逛起来,常常忘了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小杂货店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坐落在阿姆斯特丹唐人街上、荷兰历史上第一家华人杂货店——邓容杂货店(Toko Dun Yong),他们的生意却红火如初。
如今,它已成为了荷兰首都独树一帜的地标建筑。在荷兰本地人眼里,邓容杂货店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博物馆”。如今,这间有5层楼之高、800多平米的建筑占据了荷兰首都寸土寸金的地段,并极大程度地保留了上世纪80年代的样貌:古色古香的招牌、中国特色的橱窗装饰、老香港式的海报、传统老店的货物陈设和结构、各式亚洲食品、中国服饰、工艺品、文房用品、厨房用品、祭拜用品,应有尽有……甚至还能吃一碗拉面,品一品亚洲特色小吃。
提到“邓容”这两个字,久居荷兰的华人和荷兰本地人早已熟稔于心,华人新移民们却鲜有机会去了解:“邓容”是谁?“邓容”在做什么?为何“邓容”成为了荷兰家喻户晓的名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统杂货店“邓容”如何能突出重围?
近日,《华侨新天地》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走访了邓容杂货店,揭开了低调的邓容杂货店背后的故事,也揭开了典型华人移民家庭——邓容三代人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的一段往事。历经60年的风雨,邓容杂货店坚持的不仅仅是家族生意,更是一种信念和坚守。
历经沧桑 辛苦营生
1886年,邓容出生在广东东莞。16岁时,从小家境贫寒的他打着一把阳伞,步行80公里到香港谋生计,在餐馆打过工,还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正好碰上英国船员闹罢工,英国海运公司转向香港找工人,华人作为“便宜、好用”的劳动力被雇佣上船。邓容在船上做工,给煤炉添煤生火,为了保证蒸汽船的正常运转,几乎昼夜无休。
邓容在辗转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地后,又碰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首批荷兰华人移民,邓容在鹿特丹港口 Katendrecht登陆,并很快来到了阿姆斯特丹 Nieuwmarkt,开启了他艰难的海外谋生历程。当时,德国人占领了荷兰长达5年,邓容也没能逃过战争带来的劫难。
邓容的跨国婚姻更是大环境所造就的产物。将近50岁的邓容在阿姆斯特丹时,认识了住在楼上比他年轻整整29岁的荷兰姑娘 Stientje van Gaans。姑娘在鹿特丹出生,无法忍受后妈的刻薄,只身走到阿姆斯特丹投奔姐姐。巧的是,姐姐也嫁了一个中国人。在“面包大于爱情”的穷困年代,Stientje 心甘情愿地嫁给了邓容,为的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虽然两人沟通很困难,但在生活上,彼此却有了陪伴和扶持。当时与邓容同一批登陆荷兰的几百名中国男人中,和荷兰女人结婚的并不多,有几十人终生未婚。
语言和文化成为了这些华人移民们无法克服的障碍。他们过着相对封闭的生活,每天埋头工作,被孤独沉重地淹没。邓容一直尽自己所能,坚持帮助他们。这场跨越近百年的情谊纽带也在后代之间延续下去。
1959年,邓容杂货店正式在荷兰商会注册。从此,阿姆斯特丹Geldersekade(侨德仕街)的拐角处,有了一个20平方米的小店面。选择进军荷兰杂货零售行业,成为了邓容一家人的转折点。一开始,邓容开店完全是为了谋生,对于生意没有太多野心和憧憬。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有限,店内货源短缺、乏善可陈。
Stientje在杂货店里工作了十几年,但也只知道一些货品的广东话名称,仍然说不了完整的句子。邓容也几乎不会说荷兰语。
以诚待人 飞速发展
直到1971年后,荷兰政府开放了家庭团聚的政策,大量中国移民涌入荷兰。在邓容儿子、第二代经营者邓庆国的管理下,邓容杂货店才有了发展的机会。在邓庆国太太周慧明的帮助下,店内生意日益兴隆,货源和货品品种也大大增加。说到邓庆国夫妇两人的相遇,也是一个传奇的故事。
外貌方面,邓庆国继承了中荷双方父母的优点,但语言文化方面,他却是个如假包换的荷兰人。邓容长期外出工作、又少言寡语,邓庆国很少有机会和父亲学习广东话。1968年时,邓庆国在一位印尼华侨老师的启蒙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去香港学习广东话。在那里,他遇上了自己的老师周慧明。他的真诚、善良和朴实,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情谊,最终打动了周慧明。
1971年初,周慧明跟随丈夫来到荷兰。一年后,两人一起从年逾70岁的邓容手里接过了小店。周慧明回忆道:当时,店里售卖的只有罐头和干货,都是散货或由船员带来。新鲜蔬菜、豆腐等食材都没有,只有自己发的豆芽。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老师的她,除了全面增加货品品种,还开始进口报纸、杂志、唱片、录音带等文化产品,相当于为这个“文化沙漠”注入了一股清流和新鲜的空气。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邓容杂货店获得了大批量进口中国及亚洲货品的特权,这让发展蒸蒸日上的小店如虎添翼。1957年,为了打破封锁,发展对外贸易,广州开始举办交易会。在改革开放前,广交会是中国唯一对外贸易的出口。对于荷兰公司来说,没有官方的邀请无法赴会。只有受到邀请的极少数荷兰大公司和中国公司,才有资格参与这样的盛会。
上世纪70年代,邓庆国有幸获得了赴广交会的请帖。此后,每年都能直接从中国大批进货,打开了批发业的货源。从此,邓容杂货店和其他大型荷兰公司一样,成为了广交会的常客。解决了货源的难题,邓容杂货店一马当先,稳、准、狠地扎进批发业。
随着荷兰政府政策放宽,越来越多的华人申请妻孩来荷兰团聚,周慧明的弟妹兄长也相继来到荷兰,在杂货店帮忙。发展的势头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随着华人顾客多了,货品品种也丰富了起来。多了华人家庭的常用品,比如糖果零食、祭拜用品、文娱用品。另一方面,荷兰的华人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开张。荷兰几乎每个小城市都有数间华人餐馆,数量饱和后,便发展到邻国。华人餐馆的兴起推动了餐馆装潢和装饰品的需求:龙柱、拱门、屋檐、花瓶、壁画等装潢用品,还有中国红木家具、古董家私等等。
邓庆国联系了荷兰菜农,大批量种植中国特色蔬菜。当时在荷兰,邓容杂货店成为了欧洲批发新鲜中国蔬菜的批发商之一。荷兰国土面积小、人口集中、物流快捷,不仅是荷兰本地华人,德国、法国、比利时等华人餐馆和小杂货店老板都来进货,一来是交通方便,二来是邓容杂货店货齐量多。尤其是开新店时,邓容杂货店成为了老板们必逛的地方,一站式购买装潢、装饰、餐具、食材……一时间, “邓容乜都有”(广东话:意为邓容杂货店什么都有)的美誉在欧洲华人间口口相传。
周慧明回忆道:员工们齐心协力,邓容杂货店是全靠“人力”做起来的。 “上世纪80至90年代,邓容杂货店店面有限,店里能看见的只是一个样板。幸好,仓库库存量大,客户在店内挑中的货品,我们帮他从仓库收集成箱后,搬运上车。客户很信任我们,直接把车钥匙留在店里,账单看都不看,付款后直接扔了。”
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邓容杂货店货品多、质量高、价格公道、信得过。有人想在荷兰中小城市开店,周慧明会在进货品种、数量方面,对未来同行提出贴心建议。邓庆国夫妇童叟无欺、将心比心的真诚使得回头客源源不断。
与此同时,在邓庆国夫妇的管理下,邓容杂货店一直不断接受挑战,敢为天下先。随着店面不断扩大,小小的屋檐下像开着10间店铺一般,每个部门的货品都丰富多样,都几乎可独当一面。容记食家就是其中之一。在这里,两位香港厨师自制手工云吞水饺面、明火烧烤烤鸭、叉烧、乳猪,还在中秋时推出新鲜月饼等海外华人日思夜想的家乡美食。作为全荷兰首家正宗华人食家小馆,开业时只有20个座位,食客们却不惜排队等候,大快朵颐后,还要另外点餐打包回家。
在邓庆国夫妇接管邓容杂货店的近30年间,邓容杂货店已经从最初的20平方米店面基本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样貌,贯通到阿姆斯特丹唐人街著名的Zeedijk(善德街)上。食品方面,也从最初的中国罐头食品发展到亚洲各国的食品,包括空运新鲜蔬菜,本地新鲜食材和急冻货品。更难能可贵的是,邓容杂货店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艺术的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一根毛笔、一尊佛像、一件唐装,一张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国文化的缩影和魅力。
谈及成功之道,周慧明低调且谦虚地表示,自己跟先生都是完美主义者,一定要做到让自己满意。多年以来,他们不跟别人比,只和自己比。“但是,有一样让我感到自豪的是,邓容杂货店是一间集食品、冻货产品、酒楼餐具、装潢品、装饰品、工艺品、家具于一体的杂货店,当时在其他欧洲国家和亚洲国家似乎没有见到。”
邓庆国除了打理邓容杂货店繁重的工作以外,仍然忘不了与父亲一同共患难的老华侨们。邓庆国在生活琐事上处处照拂这些孤独且语言不通的老人:陪他们看病、聊天、翻译银行账单、帮他们写信、去老人院看望他们、为他们举办葬礼,直到送走最后一位老人。
如今,邓庆国夫妇已卸下重任。他们知道,时代在变,市场在变,邓容杂货店也在转型,是时候将舞台让给年轻人了。
不忘初心 再创辉煌
邓容的发展离不开三代人的共同努力。2000年9月的一个周日,荷兰前女王贝娅特丽克丝(Beatrix)受邀出席阿姆斯特丹荷华寺开幕式。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唐人街治安问题严重,很多荷兰本地居民和华人都不敢前往。但女王为打消这些顾虑,亲自提前下车,独自走过唐人街,千万人通过荷兰媒体的镜头看到了这一幕。与此同时,欧洲各国华人同胞前来开幕式帮忙,在他们的请求下,邓容杂货店在周日当天额外营业一天,让他们可以带些鲜货回家。自那时起,为了让顾客更方便地买到亚洲货品,邓容杂货店每周7天营业无休。
谈到接手家族生意,令记者感到惊讶的是,邓容的长孙、邓容杂货店第三代经营者邓健平并没有像许多华人移民的孩子一样,抱怨从小在父母的餐馆、店里帮忙,失去了很多玩乐的时间。邓健平反而视其为一种“理所当然”,从中学开始,他陪父亲开车送货,负责看地图、搬运货物。“父母照料生意那么辛苦,帮助父母也是一种孝顺,能帮就多帮。”更不寻常的是,邓庆国夫妇表示,完全没有要求儿子继承家业,让邓健平自己决定。可周慧明至今仍担心,自己的言行可能无形中给儿子带来了压力。
只在香港学了三个月普通话的邓健平,已经能说得颇为流利。本科毕业于税务经济专业的他原本可以在荷兰公司就职,实习期后公司也向他提出优厚薪酬和待遇,但邓健平却意识到这不是自己想做的工作。邓健平说:“比起在办公室工作,我更喜欢和客人接触,有种说不出的温情和满足感。”看到邓健平亲自搬运送货,有些客人觉得很吃惊:老板的儿子竟然也做这种体力活!与此同时,精通计算机的弟弟邓国明也加入进来,邓容杂货店旧貌换新颜,开始全力向新时代迈进。
有了新一代勇担重任,邓容批发部(Dun Yong Food services)也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成立了。凭借邓容杂货店几十年积累的生意关系以及信誉,批发部业务越做越大,为许多国内、国外的大型食品批发商供货。邓健平说:“只要客户需要,我们就会去帮忙寻找他要的货品。” 邓容批发部成为了连接欧亚的桥梁,无论是食品还是非食品(non-food):餐具、厨具、一次性用品等,餐馆、小吃店、杂货店所需要的亚洲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这是邓容批发部经营的目标。
现在,邓容批发部的业务范围几乎遍及全欧洲,更远至迪拜、毛里求斯、冰岛、马耳他岛……邓健平常年出差,亲自走访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工厂,从包装、配方等方面直接给予厂商修改建议。邓健平认为,做生意不能一心求赚钱,只有做好细节,以诚待人,才能获得客户的青睐。
邓健平坐实了邓容一家三代“儒商”的名号。邓容批发部雇佣的经理和员工多为荷兰人。荷兰经理做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杀伐决断、毫不留情,碰上拖欠货款的客户,直接停止供货。但是,邓健平好说话的名声早已传开,客户一打电话求情,自己就心软,又给客户恢复了。为这,邓健平没少被荷兰经理“教训”,“你这样会亏本的!”但邓健平说,这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善良和信任是一切的根本。
自第三代经营者接手以来,邓容杂货店紧跟时代潮流、改容换貌,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探索发展的新方式。随着越来越多荷兰人了解中国和亚洲,店里的荷兰顾客络绎不绝。
近几个月以来,邓容杂货店再次翻新装修,古老的楼面重焕生机,散发着无穷的东方魅力:一走进杂货店,便能看见琳琅满目的亚洲食品。别看小小一栋楼,内有大乾坤!只需走短短一段楼梯,便能到达一楼,这里整齐摆放着各类文房用具、祭拜用品和小工艺品,二楼则充斥着各式厨房用具,一应俱全。三楼是中式和日式特色餐具的小天地,精致而美丽的设计让人挪不开眼。逛累了?日式拉面店和亚洲小吃在四楼等着你,正好能在这里喝一杯,歇歇脚。
帮助客人解决问题,是邓容杂货店的初衷。邓健平表示,“比起把生意做大,我们更想做精。让每一位顾客都感觉到宾至如归。”邓容杂货店是个传奇,而他们成功的基础在于坚守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质,不去忘本。
邓容一家三代人,全部保留着使用中文姓名的习惯,而他们的后代也将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下去。邓健平说,“我虽然在荷兰出生,却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中国人的勤、孝、礼、善、诚等价值追求,是我做人做事的准则。”
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邓容杂货店和邓容批发部一脉相承,不改初衷,砥砺前行,经过了风风雨雨60载,依然长盛不衰,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一切,离不开三代人创业与接力的奋斗,也更离不开一路为此辛勤付出的员工。
最后,周慧明和邓健平再次强调,他们为邓容杂货店和邓容批发部的在职员工,以及所有工作过的员工表示由衷的感谢。“邓容杂货店的成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尤其在发展初期,现实条件非常困难:唐人街建筑过道狭窄,还高达5层,但是这一切都被‘人力’所克服。这几十年来,我们的家人也是从入职一直做到退休。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与扶持,就没有邓容杂货店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