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采访焦点

dutch versionchinese version
更新时间: December 8, 2017 更新: 编辑部

中国导演聚焦海外华人,惊艳荷兰“奥斯卡”国际电影节!

 

  1. 光影与梦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Amsterdam

简称为 IDFA是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节和纪录片交易市场又称为纪录片界的“奥斯卡”!

IDFA开幕式地点——阿姆斯特丹卡雷皇家剧院(Koninklijk Theater Carre)中国纪录片曾多次参与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今年,第30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官方杂志上一位26岁年轻华人导演的面孔聚焦了世界电影人的目光。

2. “这不是一部只关注难民的电影”

26岁的年轻中国导演王申,带着自己个人长片处女作《芳舟》入围荷兰竞赛单元。

影片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希腊雅典的华人大姐陈雪艳(Suzanna),号召当地华人们走出唐人街,前往希腊的海岛、边境、难民营,为叙利亚难民们提供帮助,捐助衣食的故事。

影片看似聚焦在“难民”这个题材上,然而更多地讲述的是海外华人们的往事

导演王申介绍说:“这个片子借着欧洲‘难民危机’的背景和机遇,讲述华人移民的故事;讲述一段波澜壮阔却鲜为人知的‘华人移民史’。”

两段不尽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却发生着似曾相识的故事。

《芳舟》剧照

3. 唐人街的往事

导演王申说:“影片中有几个华人志愿者,在前往难民经过的山川河流的时候,猛然发现,这就是十几年前他们曾经翻山越岭,同样走过的路。”

在欧洲人的印象里,中国人总是“神秘又独立”的群体。与唐人街相邻的欧洲社区里的人,对一条街外的中国“邻居”,知之甚少。

中国人悄悄地来,慢慢地聚集,无声无息地壮大。好像一颗颗风中飘来的种子,默默无闻地扎根在当地的土壤里,静静生长为参天大树。

在“欧洲难民危机”的国际背景下,在导演王申的镜头下,第一次向世界观众展现了欧洲华人团体「人道主义救援」的大爱无疆的精神

4. 中国制造与中国爱心

与在西欧的华人(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以“开餐厅”谋生居多不同,希腊的华人中很多靠开服装店,售卖中国小商品为职业。

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华人救援队,虽然没有瑞典等发达国家来的志愿者装备齐全,但是送到难民手上的都是他们最需要的“中国制造”的生活用品:御寒衣物,鞋子,被褥,等等。

提到在拍摄中最感动的一个场景,导演王申说:“到了救助现场的华人,看到眼前真实的情况,都会投入到救援工作当中。虽然原先对于这个事情,有所异议。”

一个参与救助的华人大哥讲述其自己的故事:当年的自己,刚刚踏上欧洲的土地时候,兜里一分钱没有,三天没吃饭;靠着当地希腊人接济,才撑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 如今的他,对于那些难民来说,就是当年帮助过他的希腊人

影片中他发自肺腑地感叹:“我在救助难民的时候,在难民们的眼神里看到的‘感激之情’,就是当年别人帮助我的时候,我的感觉。”

5. 中国电影与荷兰团队

这部中国青年导演的影片,得到了荷兰电影制作团队的加盟。影片的素材量达到了400多个小时,从中剪辑出90分钟的成片,可谓挑战重重。

考虑到影片中故事的“中欧混血”背景,观众也来自中国和外国,为了平衡两边观众的侧重点,影片在此做了精心的考量。

在现场与观众一起欣赏影片的时候,导演细心的发现:中国观众和欧洲观众,对于影片的同一内容,反应不同。欧洲的观众,对于与国际事实相关的信息,反应更加敏感;而中国观众,对于影片人物的中文对白里幽默语句,则感受更加直接。

6. 与荷兰的“不解之缘”
19岁时,还是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王申第一次以“游客”是身份来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由此,便与荷兰结下了「不解之缘」

采访中王申说:“几年前的自己来到阿姆斯特丹,旅游观光;在阿姆斯特丹的电影院中,观看自己喜爱的电影。后来,自己导演的影片开始跟荷兰的制作团队合作,便干脆在今年的暑假住在了阿姆斯特丹两个月。

影片在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期间放映,作为导演的他,在现场与观众一起观看影片。“我突然发现,自己现在坐在的电影院,就是几年前我作为观众曾经到访过的。此时此刻,大屏幕上放映着我自己导演的影片,感触很多。”

7. 与中国观众“不见不散”
采访的最后,导演王申表示:很期待影片能够尽快跟国内的观众见面;也希望能够带着自己的这部影片,回到母校传媒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与老师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成果。

这次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给了他的深度了解世界电影工业的机会,也更将是他日后作为导演的一个创作起点。

电影《芳舟》海报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