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雅口吾言

dutch versionchinese version
更新时间: January 9, 2014 更新: 编辑部

归零 – 写在雅口吾言第100期的话

《雅口吾言》历时6年余,终于写至第100期了,当然100期不代表100分,也许仅仅只能说明我把一件事重复做了100次。只是这重复的热情与勇气是来自你们,我亲爱的读者!而在100期的顿点上,我也试图将过去归零,以“首发”的心态,继续你我的故事。

诚然,时至今日我写这个专栏的初衷已然改变,我渐而从一个纯然的说书的人变成了一个过分介入事者命运的人,我的主观意见总是满溢而出,这是我已自查到的“缺口”。

也许你们对我的小喜欢,已然酿成了过大的信任,我并非你们所想象的是收集了很多资讯的杂家,那种表象其实是我不断地向自己妥协,不断地赶鸭子上架所涂抹而成的。我此等资质,根本无法通鉴。我很是害怕,若一天你们得见我的浅薄和无知,那我将是何等的窘迫?

我须承认这是一个告别的年代,每每完成一期故事我便要告别一些人,或者被别人所告别,时而不觉情谊真的很短促。

可是无数的“短促”堆积在一处,让我渐渐变成了一条淤积的河,在某些时候我很是倦怠。

但是我深深知道在这座城市里有好些无助的人,携带无稽的命运,正诉告无门,像一个赤脚的人在冰天雪地里等待别人的施救,就像当年的我。

在100期的顿点上,我打算将我自己的苦痛“来时路”铺在当下,希望能为那些我帮补无力的朋友在生命的转角处点上一豆之灯,也许毫无功用,但却是我沥血的劝勉。

 

禅语有云:“万物皆有裂痕,因此光方可透穿。”也许人生中的破损处,才是我们心灯的入口。

体察自身,我们很多人在遇到情感问题、生活问题、矛盾、挫折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寻找外援!就像当我们感到寂寞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找一些“热闹”,或唱歌,或倾诉,或娱乐云云。但是热闹往往只能掩盖寂寞,而不能溶解寂寞!寂寞是心理状态,而不是周身的温度。

大多数人的性情都是外扩式的,对于“人世之事”,往往忽略了“自救”的功用、“独处”的功用。

当然不是任何人的独处都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它也分“积极的独处”和“消极的独处”,消极的独处属于“自闭”,便是抑郁症的起点。

有人说:“让人成熟的不是时间,而是经历”,我却觉得让人成熟的不全是经历,有时是思考与体会。

我们在烧开水时必然知道,如果敞着盖子煮水,水壶内滚水长久作响,却总是不见跳灯。

人生一如水壶,有时是需要闭合自己,潜入自我内心的体悟,才能获得思想的沸点。可是如常的你我的人生,总是以外扩的方式寻找思路、寻找宣泄、寻找自我,无法汇聚内压,无法自我救赎,所致那处缺口涌入了太多的空气,将“翻滚”变成了恒久的过程,却永远不能煮熟自己的心。

而拿一颗不成熟的心去含纳世界,那样体会起来的“世界”又往往是费解的、纠葛的、矛盾的。这便是我们痛苦、彷徨、迷茫、失落的源起。

就像当年的我,二十出头,还是学生,父亲突然去世,远隔半个地球的爱情又被“世俗”打倒,世界于我乃是一眼荒芜。

一个弱小女子孤身在荷兰,无亲无故,在痛苦与寂寞之中,走在异乡交错的阡陌上,来路已断,去向不明,掩藏着孤单的心,混迹感很是清晰,我常常问自己:是该跺脚去沉沦,还是仰头阻泪,恪守说好的天真?

在我宿舍的外头有大批的同学,包括开放的外国人,只要我愿意,他们可以帮我制造日以继夜的“热闹”,在我囊中羞涩、疲于打工的时候,只要我愿意,同学给我介绍的那个200来斤的“富二代”下个月就可以和我结婚。

看起来救赎我的法子都在屋子外面,可是除了去学校和打工的地方,我习惯把自己锁在屋子里,独处。因我知道,对一个姑娘来说,越好走的路越是末路!

深蓝色的窗帘隔绝了这个世界投射而来的光线,我始终学不会向别人剖白心事,来换取一些怜悯和安慰,因为父亲的过世,失恋的后痛,都是无法矫情的真悲伤。

为了活下去,我拼命地寻找生活的支点,属于一个人模式的支点。

首先它是音乐。音乐是一种玄幻的东西,在一个有体会感的人的耳朵里,它是可以充满“神力”的,为了选择一些男性的荷尔蒙,借由旧时的一点粤语基础,我开始狂听Beyond的那些充满励志意味的歌曲,还有郑少秋的歌曲,听了不下千次的是他的《永不放弃》,每当我听到他唱:“何愁面前浪破浪,涌个无了期,何愁落泊,我只要一口气。何妨混和泪与汗,一笑无皱眉。雷或雨我也傲然经过,潇潇洒洒向美梦高飞⋯⋯”我便觉如那是我父亲谆谆的劝勉,在孤独的处境中我也能觉出一种隐隐的力量。周末打完工,一个人骑着单车在暗夜的冰天雪地里哼着这歌,开始体会自己的强大。

而换言之,如果当时我听那些悲悲戚戚的歌,来加重我的哀伤,估计我的思维会进入死胡同,自杀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也许“郑少秋”,或者“音乐”都只是一种托词,选择“向阳的心态”才是开始“积极独处”的起点。

向阳的心态,并不是非得让你走在阳光里,舞在春风中,而是即便你在泥沼中、在火坑里,都能体会自己“傲然不倒”的劲儿。

而这种心态并不是外界能强加给你的,也许“外因”可以点拨你,但是抓住它,需要一遍一遍的自我体会,一遍一遍的自我鼓气。

而我的第二个支点便是“回忆”,在我失去一切的时候,我才真正觉出了“拥有一切”时的那种辜负感,我将我父亲昔日的教诲,细细地咀嚼起来,体会他,也体会我自己,而在有父亲的那条我的“忆苦思甜”的路上,我开始学习着“预设”和珍惜,学习着换位思考,学习着将心比心。

记得小时候我爱看村里的铁匠打铁:大火高烧,风箱狂拉,打铁匠抡一番铁锤,打打打!然后铁器成型,但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把烧得红红的铁器放在冷水里,“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名为“淬火”,清水淬其峰,冷水是为了让铁更刚更锋利,每一件坚固的铁器都需要那么一个“淬火”的仪式,而每一个强者也都需要那么一个“淬心”的仪式。

我开始明白有些死亡是为了教会我们“生”的意义,我相信只要把我父亲的精神继承下来,便是他的永生!而这些便是“生离死别”给予我的最痛的领悟!

我开始从一个懒得思考的人,变得勤于思考,乐于思考。思考中,我发现自己其实早就拥有打开各种矛盾之门、痛苦之门的钥匙!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眼睛当成一个“取景器”,当我们太过靠近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时候,虽然我们可以将它看得很清楚,但是无法看到它的周身,更没法得见它的背面。而当我们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时候,我们反倒能看清它全部的轮廓。

所以我体会到观察世界,首先是要和它保持距离,这个距离会让“认知”变得没有距离,而“看清”则是下一步。

所以当我碰到一个难题的时候,我开始不在难题的上面呆着,我先把自己退出来,当自己是一个局外者,一个有距离感的人,那么难题就变得轻薄了起来。

比如说,当日我恋人的母亲一度恶意地隔离我们,我对她的愤恨是无以复加的,但是退出“我”的这个身份,如果我是她,她面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用每个月全部的工资给我打国际长途电话的举动时,我难道会无动于衷?作壁上观?

当然不!所以我放下了她,也放过了我自己。

我也开始体会,“痛苦”有时候是一种自私的感受!那是因为我们太过强调自我,因为没有给自己那段好好认识别人和世界的“距离”。念此,我不但不再痛苦,而且变得豁达了许多,而这便是距离的“功用”。

我始终笃定地认为一个人内心的成长,甚至包括人生的一些智慧多半都是来自思考,正如那些得道的高僧,他们在一处深山的孤绝的庙宇孤独终老,日常也仅仅是扫地担水,却能悟出千年的禅机,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和世界保持了距离,善于以独处的方式和这个世界共处!

追回上文,我又说,独处是有区别的,有些人在自己的世界里装满寂寞,有些人在自己的寂寞里装满世界,前者是消极的独处,后者才是积极的独处。

有时“寂寞”为我们清理出了广大的思考空间,为我们屏蔽了无谓的人事,为我们开辟出了人生的另一个“维”。

有好些读者都觉得我“思想老成”,容我小有害羞地说,这便是独处的功用,寂寞的“给予”。

任何无聊的消遣、无必要的应酬、无谓的人事,我都会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距离之外,我又第二次认识它们,所以我既体会了那些消遣、应酬、人事的感受,又似乎理解了它们的本质,这可能会让我的心理比同龄人较成熟一些。

当然我所谓的“独处”更多是属于心灵的独处,而非与世隔绝式的,生而为人的我们,还是必须在“生计”、“子女”、“梦想”、“社会责任”这类的词汇上着力,甚至有时候不得不与这个世界的某些不公不义“讲和”。

但是回到我们自身,如果我们用一种“出尘”的心去入世,内心更加的清泠、淡定、坚毅,那么很多执念就会消融,很多欲望就会缩小,很多“主见”就不会被人所左右,红尘诸苦,于我们而言也许就不过是几叶菩提。

同时独处也是一道“法门”,我们与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同学朋友,昔日成长的路径都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以后的我们往往是因为独处时做的事不同而不同,在独处的时候,你饕餮,便会比别人肥胖;你健身,便会比别人强壮;你读书,便会比别人博学。所以学会积极的独处,有益的独处,我们的人生才会独特!

同时我们也会因为独处时体会到的自身的磁场,而发现与其不断地外扩,去占领这个看似无限却是有限的世界,还不如逆向而行,先向内挖掘“自己”这个看似有限却是无限的世界,在痛苦中最能解救“我”的往往是“自己”。面对痛苦,依靠“自己”有时是最痛、最烈的方式,因为没有外援的“麻药”,但却是最能彻底痊愈的方式!认识个体的渺小,体会自我的强大,这样的“取景”,往往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立体、周正,不浮于“表面”,不纠结于“得失”,不迷茫于“因果”,而让人生多一些“正能量”。

而我亲爱的读者,虽然我特有的个人经历很难与君雷同,但是我相信自我救赎的路径都是相通的。

一个人因为上火长了痘痘,如果用粉底液去遮盖,只会让痘痘冒得更旺盛,而只有调理内在部,才能从“根”上解决它。如果把痘痘视为我们的“痛苦”或者“矛盾”,那么太仰赖外部的救援往往不是最上乘的做法,有时候只会把问题变得更糟,更复杂。

也许《雅口吾言》有时会是一支能帮你的痘痘消消炎的小小膏药,但它无法平复淤积,无法消除痘印,肌肤再生的能力,还是要靠我们身体的内在部。

如何让痘痘归零?如何将痛苦归零?如何让矛盾归零?在过去使用了100次的这支消炎药里,我第一次将它的配方公示如下:坚强、自信、理性、宽容。

希望亲爱的读者不弃与我同行,在彼此心灵的独处中继续密练自己的心药,而致“天下无伤”!

感谢您读到此处!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