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麦胜梅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德国阿亨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
经历:威兹拉市成人教育中文讲师,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秘书,威兹拉市立博物馆解说员。
现职:德国联邦政府翻译员,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副秘书,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
著作: 《千山万水话德国》(散文集),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出版社,1999年5月。
编辑:《文学游》(与王双秀合编),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出版,2002年5月。
主编:《欧洲华文作家文选》,欧洲华文作家协会出版,2004年5月。
编辑:《在欧洲天空下》(与丘彦明合编),九歌文库,2008年7月。
主编:《欧洲不再是传说》,(与王双秀合编),秀威出版社,2010年11月。
地址:Blankenfeld 32, 35578 Wetzlar, Germany
电话+传真::+49-6441-781271
e-mail: shengmeimai@gmx.de
薩爾玆堡的冬日
三月在歐洲仍然是個寒冬,我抖擻著身來到薩爾玆堡。
清晨,這座素有盛譽的城市一切顯得那麼寂靜,路上行人不多,映入眼廉的一行行列列屋宇,山水在茫茫的濃霧中是那麼朦朧。驀然,一道帶著輕快悅耳旋律的鐘聲,來自華麗的市政廳鐘塔,穿越山頭叢林,飄逸於壯觀的霍恩薩玆堡上空,餘音嫋嫋。
後山一輪紅日探出頭來,密雲不見了,大地款款從雪白絨毯中復甦過來,只見薩爾玆河起了一層白煙,把城市分成了新舊兩市區,河西南面的城區發展較早,城內重要的建築物不勝枚舉,耀眼亮麗的大教堂是舊城區重要景點,東北面的城區則是較晚發達的新城。幾座石橋依稀橫跨其間,仿彿延伸到過去和未來,無界無際。
眼前的景色讓我不禁羨慕這兒的居民起來, 這裡蘊藏了無數動人的故事,孕育了曠世奇才和藝術文化,這裡有巴洛克式噴泉、花園、塑像、浮雕,宮殿、大教堂、圓頂尖塔等雄偉的藝術建築物,隨著四季展出不同的風采,激發了我無數浪漫的遐思。
薩爾玆堡是一個讓人一見就想在此度過一生的地方。
這座山明水秀的城市在德文中就是『鹽堡』,原來一千多年前,籍由迪爾恩山鹽礦的發現而得名。鹽既可以調味又有防止食品腐爛的作用,它改善了人類飲食習慣,促進了精緻的飲食文化的興起。荷馬稱之為一種神聖之物,柏拉圖將它描述為天神的恩賜。發現鹽礦就是等於發現半個金礦,小鎮逐漸繁榮起來。大教主們紛紛以徵收鹽稅作為充實國庫、興建宮殿城堡之用。
昔日薩爾玆河是運輸鹽礦航線,貨船商船往來頻繁,一度成為壯觀的河畔風景。今日的薩爾玆河卻是很安靜的,沒有貨船的行走,彷彿和迪爾恩山開採鹽礦切斷了脈絡。想到這裡,我不禁東張西望起來,在微曦中我期盼著貨船出現,唯恐負載鹽礦的船隻走入歷史。
三月的天氣還是那麼寒冷,漫長的的冬天何時了?我忽然埋怨那一陣陣刺骨的寒風起來,然後,毫不遲疑地走入咖啡小館取暖去。
一杯濃郁的『莫札特』咖啡在手上,我觀看著窗外遊人絡繹不絕情景,假想著外面是艷陽夏日,踏上兩旁綠草如茵的小路,徜徉於莫札特城中….
作為一個純粹美景觀賞者,我會踟躇於米拉貝爾花園其間,深深地吸一口花團錦簇的醉人幽香,直至醉酒倒於佇立於園內的古希臘羅時代的藝術雕像上為止。作為一個米拉貝爾宮探路者,我將會聆聽十六世紀大主教沃爾夫金屋藏嬌氣的流言蜚語,瀏覽宮殿裡號稱全世界最美麗的婚禮大廳和莫札特曾經為主教表演的室內音樂會。
走出咖啡小館店,覺得天氣忽然變得不怎麼冷了,我隨著人潮來看到莫札特故居前,帶著一種莫名的喜悅向四周眺望,只見那棟燦黃色四層樓高的排屋就處於熙熙攘攘的鬧市中,顯得格外矚目,是一個沒有季節性的旅遊景點。
踏入屋內,杜絕了喧譁,原來莫札特的內心世界是多麼地寧靜呀!我瀏覽著莫札特的相片、信函、練習用的樂器以及歌劇的舞台道具等。
莫扎特有過不同凡響的童年。三歲即在鋼琴鍵盤上玩和聲,四歲學習演奏小提琴,才華縱橫的他學樂譜時,總是比姐姐南娜樂來得快,五歲時還能作曲,六歲就和姐姐隨著薩爾茲堡宮廷樂師的父親到慕尼黑選帝侯宮廷中演奏,獲得候爵的讚賞。
之後,他在父親的策劃和陪同下前往歐洲各地巡迴演出,神童之譽不脛而走。
八歲的莫扎特便完成了第一支交響樂,他尤喜愛輕快的節奏搭配簡單的音色,早期作品正如天籟之聲那麼純淨,曲曲悅耳,聲聲感人。在這巡迴演出期間,足跡遍及歐洲各國,很快地吸收了異國音樂的養分,從他小提琴協奏曲的創作上來看,行板或快板速度變化多端,不斷穿插小調,混合了不同民族色彩,交織成一種極為豐富而有非凡內涵的樂章。
在創作上不斷求新,是他當時得到大半個歐洲的掌聲的原因之一。
莫札特在薩爾斯堡期間作品頗豐碩,其中還包括了為薩爾斯堡市長哈夫納的音樂晚會而作的 ” 哈夫納小夜曲 ” 與歌劇 ” 牧羊國王 ” 。偏偏一個名揚半個歐洲的音樂演奏家和作曲家,在大主教高羅雷多眼內卻僅僅是一個卑微的管風琴師。年輕意氣風發的莫札特怎麼會吃得消,況且,期盼寬闊的創作空間與更優厚的待遇是人之常情。
莫札特深深感受到典雅古意的家鄉不是他才華發揮之地!1777年他遊走慕尼黑、維也納各大城市以演奏作曲為生,希望創出自己一片天空來。然而,多次嘗試求職而不獲,只好又回到薩爾玆堡城。
在創作上處處受到約束和在低微的收入之下,再次為主教效勞,使他情緒極為憤懣,導致與大主教起了衝突。辭職之後,1781年莫札特毅然前往維也納追求他自己的理想,努力改變著自己的宿命造成他永別家鄉的原因。
莫札特在維也納十年中,為了生活不斷努力作曲寫歌劇,「費加洛婚禮」」、「後宮誘逃」、「唐.喬凡尼」等多部歌劇,「魔笛」與豎笛協奏曲(KV622) 、「周彼得」、「巴黎」等四十多首交響曲,皆是此時的代表作。1791年12月5日,心力交瘁的莫扎特在創作《安魂曲》中逝世。那年,他才三十五歲。
據說,天使用巴哈的音樂歌頌天主,而天使們之間卻用莫札特音樂對話
至於愛慕莫札特音樂的人們呢,他們自1920年起成立了每年一度的薩爾茲堡音樂節演出莫札特作品,讓它散落於城市每一個角落,讓它成為世界音樂水準的重要參考指標‧‧。
難怪,不管在薩爾茲堡哪一個角落,那動人莫扎特旋律總陪伴著我,走過大街小巷,那濃濃的浪漫氣息總是揮之不去。
薩爾茲堡在2006年,非常莫札特。
2006-03-30
由書寫到編輯
三十多年前負笈德國,那是一個沒有絡的時代,除了閱讀和塗鴉外,好像沒有甚麼更讓我浮躁的心沉澱下來,說中文書報是心靈糧食一點也不過分。後來,我開始投稿學習發表文章。大致上寫了一些散文和報導,純粹是一種盲人摸象的方式,摸到那塊就寫那塊,一路跌跌撞撞地走。
1991年,在總會秘書長符兆祥、著名女作家趙淑俠、呂大明之不遺餘力推動下,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於巴黎成立了,一群愛好文學者在「以文會友」的號召力下聚集一起談文論藝,我感到十分榮幸能躬逢其盛,能夠成為歐協一分子是一種難得的機緣,也是我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以後的日子裡,書寫巳變成我生活中的課題,這裡我感謝趙大姐、大明姐的多年來不斷鼓勵關照,尤其在即將來臨的歐華作協成立二十年紀念,與文友們互相砥礪的斑駁的記憶更不時在腦海中浮現,深感這個「相互提携」實現文學夢的大家庭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寫作在我來說是一種個人透過生活體驗、閱讀認知和不斷地追尋人生意義的感情表現。在書寫世界裏,儘管關在斗室中,很多時候卻有海闊天空的感覺,因為周遭有用不盡的題材,每位執筆人似乎都有自已的落筆處和私房的架構。年輕的時候,我喜愛借用簡潔俐落的散文筆墨道出異鄉生活的見聞感受,也曾執迷於尋幽訪勝遊記報導文體中,雖說對於精心設計、曲折離奇的小說情節、旁徵博引的大氣文風非常仰敬,卻因馳心旁騖而沒有致志於論述創作和小說的書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這些年來寫作的經驗告訴我,和個人的思維空間相比之下,發表的園地並不是那麼寬敞闊綽了。然而,我也堅信一篇好文章總不怕沒有刊登的機會的,只有好好寫下去,把根紮好,其它就隨緣吧!憑著這個信念我一路走過來。
在歐協大家庭的培養下,我又懵懵懂懂地做起編務來,2002年和前歐協作協秘書長王雙秀合編《文學遊》、2004年主編《歐洲華文作家文選》、2008年與前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丘彥明合編《在歐洲天空下》、2010年再次和王雙秀合編《歐洲不再是傳說,前後一共編輯了四本刊物,雖然如此,我仍然感到站在剛起步點,充滿夢想和挑戰。
我常問自已,要怎樣編好一本書?除了要犧牲自己很多很多休閒時間外,首先恐怕要學會有耐心去貫徹編書的原則,不可粗枝大葉地草草了事。記得初學烹飪時,我總怕切洋葱,因為老是被刺得要淚流滿臉,可是要燒一道好菜,也得堅持地把它切成一片片的。久而久之,剝大量的洋葱皮也難不到我。我想要編好一本書,就要承受其中苦樂。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王續琨說過:「主編者,既要動腦筋出思路,出觀點,又要親自動手撰寫前言和書中某些章節,統編全書或主持研討,篩選篇目,整理校勘,有時甚至需要親自『動腳』延攬相關名家,組織編寫班子。」
其實,編輯工作好像拼圖一樣,必須從煩瑣的碎片中理出一幅靠近主題的版圖來。為了編書,為了提昇敏感度,我變得更專注起來。然而,有時面對一大堆文章,常常為了取捨問題而左右為難。
我慶幸沒有需要親自「動腳」延攬相關名家,組織編寫班子,因為歐華作協人才濟濟不必外求,但有時需要苦哈哈地「動手」替不會用電腦的文友們打文稿。主編這個工作的確是很瑣碎、煩雜和磨人的! 拿改錯字來說吧,每一位編輯都知道校對的工作特辛苦的,人人說書有它自己的生命,但只有高質素的文章才富有生命力,千萬別被幾個錯字就糟蹋掉一篇好文章,所以改錯字也是編輯工作重要的一環,我通常充當第一和最後校對。有時,為了幾個標點符號、譯名和兩岸用詞的不同而反覆閱讀考證,一本書校對了三、四次還有錯處,困擾不已。
作為現代的文字工作者,不管是從事寫作或編輯,到了關鍵時候,總會領會到不能忽視了外在現實條件,尤其當旅遊文集《歐洲不再是傳說》要出書之際,我才切實了解。原先預定的《邂逅歐洲》書名不被出版社看好,提議換別的,經大家一番腦力激盪,提出十多個不同的書名給出版社甄選,折騰了好幾個星期皆沒一個書名被選中,這時,趙大姐要為此書而作的推薦文章要刊登了,但是,我拿不出一個被出版社認同的書名來!
一等再等。出版社的編輯一再強調書名不可文縐縐的,不能只顧文藝氣息或浪漫風格,說必須站在如何會引起讀者翻閱動機的角度出發,響亮的書名加上好看的封面,才能引起讀者興趣和好奇。這概念大家都懂!並認為我們提供的書名都很貼切內文和涵蓋面廣呀!然而,從現實的市場角度去看,第一關的考驗就是當書籍出版前, 出版社首先把一些書籍資訊發到經銷商手上 ,關鍵在引不起經銷商興趣的書名,訂單的量就銳減 , 這一來,自然會影響書在書店流通的廣泛度。說到這點,我能不屈服嗎?到底寫書和行銷書是兩碼事。
好不容易要印書了,台北忽來函告之,出版社總經理希望《歐洲不再是傳說》改版製作全書彩色,說他們願意承擔較多的風險。打從編撰旅遊文稿時,我就懷揣全書彩色的夢想。老想著,只有全彩能發揮本書的最佳效應和吸引到讀者從書的第一頁閱讀到最後一頁!現在聽說要印全彩,我自然大喜出望。然而,隨之而至的便是成本上的考量,雙方便展開一連串的談判。這段時間裡我能做的除了等待就是忍耐,終於,圖文並茂的旅遊文集要出版了,可是在印書前又傳來新消息說要把書的封面改變,因為經銷商以「市場反應不夠強烈為理由」要變換原設計的封面。為了提高書的銷路,出版社再次投入美編業務,努力給書一個清晰的樣貌!
編書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出版商為了生存也費神勞心。不過,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一本書的問世,將是下一本的投資。這本由筆者和王雙秀主編的《歐洲不再是傳說》一書記錄了三十七位歐華作家的六十二篇難忘的實地旅行心得,將於2010年11月初面世。這本旅遊文集出版後,歐華作協接著又忙著推出下一本《東張西望看歐洲家庭教育》教育文集和《迤邐千山的弱冠》,以及前此已出版的散文文集構成廣泛流傳的歐華作協叢書,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讀者能看到一群歐華作家的成長,進而對歐洲更多的一份嚮往。
—-寫於2010年10年26 日
(作者:女,現任歐洲華文作家協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