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张同学联络于我,吐槽心中烦忧,电话中她表示自己毕业在即,却苦于找不到工作,对未来、对人生顿生了迷茫。
这位张同学小学毕业后跟随父母移民荷兰,有一定的中文基础,如今她就读的是金融专业,她本以为凭着精通中文和荷文的“技能” ,能在中荷的跨国公司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现实却是这个领域“一工难求” ,没有工作经历的她和成千上万的求职者正向着少得可怜的工作岗位拼杀。
就荷兰本土而言,经济危机的“余孽”未散,它赖地不走之下亦间接引发了民众的“生计危机”,若一家公司倒闭,就顿生了一群的失业者,若一家商号破产, 便会有一群人下岗。
于是求职者和供职单位的比例渐渐形成了“ 金字塔”,回炉的求职者和学校毕业的求职者是一个不断扩大中的“底盘”,而能供职的单位则在金融危机的洗礼下,风雨飘摇,许多公司渐行渐难,只能以裁员节省开支的方式苟延残喘。
这对下半年就要正式毕业的张同学来说,似乎可以预见,一毕业就等于失业!
也许不仅仅是张同学, 那种主观上自称待业,实为失业的毕业生还大有人在。
更早之前就有一位李女士向我诉苦,说自己大学毕业的儿子因为专业不理想, 毕业三年了还待业在家。
是的,不仅仅是李女士和她儿子,也包括张同学都觉得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专业不理想”,但是事实上也有些毕业生重新花了几年的时间去修了一个想必会容易找到工作的专业,却还是发现工作依然是难找的!
强调“专业对口”,在现而今的社会氛围里是一种执拗的天真!也或者成了很多毕业生以“自爱”为理由的“自弃”。
而“待业”是一个褒贬模棱的中性词,你可以说此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宁缺勿滥,而待业。也可以说此人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可以说待业是一个姿态很高,但旁人看著很堕落的行为模式。
如君所见, 一般情况下,待业的青年以何为生? 在福利国家,多半由政府出资让他待业,而在非福利国家, 则由父母养着。换言之,如果没有国家福利和父母的供养,这个青年恐怕就要饿死了!
一个生存不了的人,是没有资格空谈生活品质的!
“生活”也许可以是一个平庸的词汇,而“生存” 必然是一个残酷的命题。
在中国大陆, 不论学者、统计师发布标榜如何精准的所谓“失业率”,但是当我们看到乡村里光着屁股的小孩儿帮父母卖鞋底,或者高龄的老奶奶在大街上卖烤地瓜时,也许又会觉得中国的现实里其实是没有“失业率”这个概念的。即便是最底层的人都会用他们没有学历、甚至没有能力的“自我现状”去与生活搏击。
这些人也许没有从任何一所学校里毕业,但是他们却从人生的课堂里扎扎实实学会了“生活的本意”:学会了生存,才有“生活”!
所以当我们褪去了一切自以为是理想,退到一个“ 先生存下来”的决定里,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比很多人都强!
就拿张同学来说,她精通中文和荷兰文,她就已经比很多华人强了, 年轻的她,亦比很多年长者更有精力和学习新事物的潜能,这更是一种“强”。
所以当她要生存下来, 并非难事。
当然她的迷茫在于如果她屈就去做比如一个餐馆的跑堂之类的工作,似乎过于大材小用。
但是我却要说,“大材小用”比“大材不用”要有价值!
如此这般,至少有了经济的收入,至少有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至少有了就职的履历和见识。
在此我也将自己做一个比较不太光亮的范例来现身说法。
如今我能有这一方小天地来肆意播撒我的字句,得赖我是一个和生活有着某种共鸣的“说书的人”,而我的素材,包括很多灰暗地素材,都曾经和我学生时代不断打工, 不断迁徙各处有关。我曾经和也许可能被认为社会最草根的人共事、共处,共食一锅饭,这些经历也让我的思维不自觉地进入“人生模式”,我体会到了他们体内的叫嚣,体会到了生存的残酷,我间接也修炼着我自己的身心。
那些看似苦涩的我们的共同的时光, 现在回头来看, 它们却充满了一种暖意,当一个黑工的故事变成我的素材,当我的文字点中他的心事,当我们在“写” 与“读”中体会彼此,联通了彼此之后,我便也获得了说书的“准许证”。
因为真正的“生活”是经不起杜撰的!
而如果我当年仅仅只是在四季恒温的学校的宿舍里看韩剧、等待我妈给我汇生活费,那么如今的我依然会是一个看韩剧、对生活缺少正确理解的女子,唯一的不同大概会是我的年纪变大了而已。
所以如果我们有幸被上天选中,在命途中要有一段学习“生存”的路径,我们应该视其为一种珍贵的历练,我相信上天隐隐间在每个坚强的人身上都用了力: 把我们投入苦难,却也会给我们挨苦的能力。
所以在我们暂时没有找到专业对口、发挥所长的工作时,哪怕屈就自己,找个去处, 先工作着, 点滴磨砺,一定可以把自己磨成一把亮剑。
青春易老, 惰性累叠会磨灭我们积极心、奋斗志,“蹉跎”二字带著无限的自虐。
青春的我们需要爱情, 更需要奋斗!奋斗和成就无关。你奋斗过了,哪怕失败了,你也可以找到安慰自己的理由,你没有奋斗过,而一事无成,那么你就是生生被“梦想”麻木的植物人。
想来我们并不需要太多的武装,仅仅只要用“不卑不亢”做我们的“刀枪”, 让“ 耐性” 做我们的“ 口粮”,一路直奔胜利的“井冈山”,学会生存,再谈理想。
卸下如上过于主观的劝勉之词,客观地说,张同学如果毕业后因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转而找了一份也许看似较为劳苦或者低端的工作,比如她必然可以求职成功的中餐馆跑堂职务, 在人来人又往的餐馆里,也许某一个食客就是她以后“最正确”的老板!为什么不呢?
人与人的“接触”有时候是充满的神力的,有时候千里马碰到伯乐也仅仅只在偶然之间。
容我玩笑性地那么一说,邓文迪和默多克的惊世传奇,也仅仅是源自一次坐飞机的“接触”。
所以,就业难,就降低就业标准, 先找头驴儿骑著,等待时机再换马,驴儿走的慢,但你至少已经走出了屋舍,走入了社会。社会比你家一定大!而机会就埋伏在社会里。
而如果张同学一直待业家中,恐怕只能悟着生命的枯禅。
所以, 请把毕业当失业,把失业当创业。
刚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更新时间: November 11, 2013 更新: Asian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