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朋友,每每看到外国友人对中国痴迷,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折服 都会从心底里迸发出骄傲与自豪!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生活在海外华人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刚刚,一位旅居荷兰的华人女导演王巧丽,用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震撼了荷兰人!
荷兰著名的纪录片大师Frank Scheffer(弗兰克费舍尔)亲自给了这部片子海外版指导。
荷兰艺术基金会主席巴贝斯(Babeth)女士评价盛赞这部纪录片:“这部片子非常有力量。题材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使它自身就是一部美丽的片子。”
荷兰国家电视台原主题纪录片部主任勃拉姆.冯.思普兰特恩( Bram van Splunteren)从策划阶段开始介入, 他一直密切关注着片子的进展。
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典音乐电影导演弗兰克.费舍尔最喜欢乐僧释源悟用“筹“这一古老乐器演奏的《报中台》。“在《报中台》里, 我听到了先人的声音”,弗兰克.费舍尔说。
这部纪录片成功唤起了西方艺术工作者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思考:古老的东方音乐, 会有怎样的未来?
这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首先引起了荷兰当地媒体的关注!电视台的采访邀约向这位华人女导演蜂拥而至。
荷兰国家电影博物馆(Eye Film Institute Netherlands, 原名Dutch Film Museum )更是向这部纪录片抛来橄榄枝,愿为其举办首映礼!
9月25日晚上, 荷兰林堡电视一台在频道收视率最高的黄金时间,播出了这位旅荷华人女导演王巧丽的专题节目「从河南到荷兰的记录电影之旅」。
节目对她将在荷兰国家电影博物馆(Eye Film Institute Netherlands, 原名Dutch Film Museum )首映的电影《乐僧》进行了报道。
“你拍纪录片, 纪录片拍你”, 王巧丽在访谈中说。以守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相国寺梵乐”的一群乐僧为主角,这部 79分钟的片子,是她对故乡的一场深情凝视, 也是一场艰苦而执著的修行。
“你拍纪录片, 纪录片拍你”, 王巧丽在访谈中说。

以守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相国寺梵乐”的一群乐僧为主角,这部 79分钟的片子,是她对故乡的一场深情凝视, 也是一场艰苦而执著的修行。
从2017年9月开始,屏幕上呈现出79分钟, 她与团队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 平均10天做一分钟的节目。文化纪录片拍摄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牵涉到错综复杂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
拨开历史的风烟与迷雾,《乐僧》试图展示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展现中国乐僧努力“让藏在秘谱里的音符活起来” 的守望与追寻。
在大相国寺代代相传的六卷手抄秘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特征的典型体现。这支古代音乐文化的延绵,如河水与血脉,有时候也会面临断流危险, 如花落无痕。
到了近代, 天灾人祸频仍,乐僧被逐出庙门,音乐戛然而止。
2002年, 方丈释心广希望能够恢复寺庙的音乐传统。
黄河之畔,这一缕文化血脉已细如游丝。幸存下来的只有几卷《手抄秘谱》和繁塔上二十多块古老的乐伎砖。
经过17年的努力, 乐团终于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专职乐僧团。如今,71岁的大相国寺梵乐团指挥、 乐僧释源德将要告别家人一样的乐团,心里有太多不舍。
随着他和众乐僧老去, 大家面临着新的考验:在这个时代,谁会来听他们苦心恢复的音乐?年轻乐僧该守望还是创新?
“一个人要走很多路,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故乡。”王巧丽说。
在荷兰十四年、走过近七十个国家, 她学会更加珍惜故乡久远之事。
2014年末,她回到北京,供职于著名文化节目导演关正文创办的实力电传,参与了一系列享誉荧屏的节目制作, 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等。之后,她仍然与国内电视台保持项目合作,并在2018年担任广东卫视《邓璐时间》总策划与内容总监。
据王巧丽介绍,其实这部片子一年前就做完了,当时要以50分钟长度给海外电视台播出。
在犹豫之际,执导过《美丽西江》等纪录片的罗文导演觉得题材特别好, 仅仅作为电视片播出可惜,就自愿承担起了补拍的任务。由于罗文导演的加盟,给这部影片带来了新的灵感,丰富了故事场景。
作为一名资深国际媒体人, 在中国和欧洲的经历让王巧丽深深感觉到必须用创新方式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她和罗文一致选择了抛弃传统中国纪录片第三人称解说, 用故事化的代入方式,激发人们对音乐的爱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由于经费难题,这部电影“吃百家饭长大”,在两位导演自己倾力投入之外,每走一步也得到了朋友和同行们无私的帮助。
从联合制片人黄煌、张欣、乔光林,到摄像、剪辑、配乐、字幕翻译到数字电影包的制作, 每一个环节都有中、英、荷同行的努力付出。
荷兰著名的纪录片大师Frank Scheffer(弗兰克费舍尔), 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典音乐电影导演,亲自给了这部片子海外版指导。
弗兰克.费舍尔与他自己在威尼斯电影节影片《独自一人》的剪辑丹.威达 (Daan Wierda)一起坐下来, 花了两天的时间探讨结构与片子的电影感。
“第一次看到这部片子时, 我觉得《乐僧》能够被听见、被看见。导演们无私的付出,其初心让人感动。更重要的是,片子有顶天立地的主人公, 其神采被完美捕捉到了。”荷兰艺术基金会主席巴贝斯(Babeth)女士说。
“这部片子非常有力量。看这部片子, 仿佛就能感觉到它当时拍摄时的现场。在拍摄的过程中, 有老乐僧与研究人员或者逝世, 或者离开。题材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使它自身就是一部美丽的片子。 ”
“我们关心的题材是一致的。像我在《内心风景》中提出的问题一样, 古老的东方音乐, 会有怎样的未来?做为第一部长片,导演应该真正为之骄傲”。弗兰克.费舍尔说。
他最喜欢乐僧释源悟用“筹“这一古老乐器演奏的《报中台》,”在《报中台》里, 我听到了先人的声音”。
荷兰国家电视台原主题纪录片部主任勃拉姆.冯.思普兰特恩( Bram van Splunteren)从策划阶段开始介入, 也一直密切关注着片子的进展。
他一直专注于当代摇滚音乐, 其《大城乐记》被《卫报》选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二十部当代音乐纪录片”。但他也对大相国寺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沉浸于唐宋大曲《驻云飞》优美的旋律中。
《乐僧》为什么能够获得在整个荷兰、甚至欧洲首屈一指的EYE Film Museum(荷兰国家电影博物馆)的青睐, 得以在此首映?
王巧丽说, 这跟《乐僧》是一部音乐纪录片有很大关系。
音乐超越民族与国界,能在不同人群之间建立一种直觉性的联系,古老的声音大家都能听出。
中国大相国寺音乐, 是一个人类文明传递与变迁的独特样本。
“大相国寺的音乐, 是不屈不挠的音乐”, 大相国寺梵乐团音乐总监释源德说。它脆弱而坚韧;它让人叹息, 也值得庆幸。
“《乐僧》是一部探路之作, 是一次中外合拍合制的尝试”,王巧丽说。
中国的文化工作者将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在作品中呈现出中国丰厚的文化内涵、传递出中国文明的精神,才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才能有真正的竞争力。
《乐僧》片段: 不屈不挠的音乐:
勃拉姆剪辑的《乐僧》英文版预告片:
这部引发荷兰媒体集体关注的旅荷华人女导演的纪录片《乐僧》,怎能少了我们荷兰中国同胞的支持?何况,电影的首映礼就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
本报与纪录片导演王巧丽共同向在荷兰的广大华人朋友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大家来参加电影的首映礼!支持荷兰华人导演的纪录片!为中国传统文化加油!
让世界听到,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
Eye 电影博物馆《乐僧》简介:
https://www.eyefilm.nl/film/bffe-music-monks?program_id=310963
购票链接:
https://kaarten.eyefilm.nl/eye/nl/flow_configs/webshop/steps/order/show/310963
(华侨新天地独家报道,媒体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