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文如春华

dutch versionchinese version
更新时间: December 21, 2012 更新: Asian News

张琴<<高贵者无须通行证>><<人文传承下的心志>>

张琴简介

張琴,著名作家,現定居西班牙馬德里。1999年獲西班牙華人作家征文首獎。次年,出版處女作紀實文學《地中海的夢》,該書已傳至世界四十余個國家和地區,被美國三大圖書館收藏。2003年獲法國《歐洲時報》創刊二十周年征文三等獎;同年獲西班牙《華新報》征文比賽二等獎。2003年紀實文學《異情綺夢》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發行,其海外版由西班牙《華新報》社出版。2004年5月,散文集《浪跡塵寰》出版。2005年中西雙語散文集《田園牧歌》、詩集《天籟琴瑟》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2006年西班牙華人媒體出版發行張琴和夫君米格爾·張合著《琴心散文集》。參與07年《當代世界華人詩文精品選》出版工作,并擔任副編一職。

 

高贵者无须通行证

地处欧亚的土尔其王国,曾经流传着不可一世的艾哈邁德三世(Ahmed III ,1703-1730) ,在他的統治時期,也出现以郁金香为历史文化传承下的文明延续,那就是後人稱之為「鬱金香時代」,因為當時鬱金香代表著權勢和富貴。

巴斯拜克(Ogier Ghislain de Busbecq)是奧地利皇帝弗第南德一世(Ferdinand I)派駐在蘇里曼朝廷的大使。在1555年寫給維也納的一封信中,他提到了土耳其人培植鬱金香的事,而且隨信寄去了一些鬱金香種子給植物學家克勞塞斯(Carolus Clusius,1526-1609)。這兩位便成為把鬱金香引進歐洲的功臣。後來克勞塞斯因躲避宗教迫害而移居荷蘭,他把鬱金香種子也帶去了。五个世纪以来,郁金香几乎成为荷兰文化历史的代名词,以及闻名世界!

 

据说,郁金香得以存活荷兰土地,并非那么顺利,面对土壤、气候的不适应,荷兰人硬是把这高贵的花卉培植起来开得如此灿烂,从此扎根永远属于荷兰王国!当我们站在高贵的紫红色郁金香面前,人类所拥有的光彩都会显得黯然无光。回顾历史,无论东方西方,都先以文化打开彼此的国门,信仰的种子由此种植在不同的国度,不同民族心灵处。以至演绎出人世间的真善美,鞭挞着丑恶假,使得人类由冲击到屠杀,最终还得回到普世价值观上。是什么原因促使这样的文化从兴衰到文明,正是高贵的精神带过人类的生生息息。

 

在我们拥有自己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好好探索研究,把最有利于并能造福子孙的文化传承下去,继以发扬光大!当我们把自己优异的文化带到异国他乡,同时也把我们的精神留给了这个世界。互相借鉴学习,摒弃地域性,先人为我们走在了前面,当我们真正拥有一张高贵的身份,无论行走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人文传承下的心志

 

传统人文包括了物质、精神、心灵世界乃至真性情。在今天物欲横飞的世界,人们总是抱怨人性覆没,道德沦丧。 当我们回到人文这块园地去看世界,并非都是如此。

可见,人文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其实,在我们身边人文精神无处不长无处不有,乃至感染着您,让您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当然,您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接触到什么样的人色,自然有不同的心境去观察身边的是是非非。常言说得好: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荷兰文会期间就发生不少值得赞美的趣味花絮。(还有未知的)

威尔曼女士(75岁),是当地修道院的修女,除此之外还义务肩负着“彩虹文化中心” 会计工作。就在荷兰文化文学研讨会期间,我们总会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西方老人,不断穿梭忙在与会上,往返接待着世界各国文友,亲自为您送上一瓶矿泉水。起初,我们以为她是“彩虹”正式一员,通过接触才知道她是彩虹的义工。单看老人那把年纪,几天时间服务几十号人,就令人感动不已啦!在观赏郁金香花卉那天,老人始终行走在我们的队列里,看见她迈着矫健的步子与大家共享美好的时空,对老人的钦佩真是难以言表。

正如老人所说:”彩虹文化中心”的宗旨,使得我对“多元文化交流”很感兴趣,我几十年来的本职工作-教会社工服务,曾去过非洲、去过南美洲、帮助那里的不同阶层的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文化,以及医疗保健工作等等。近年来我参加彩虹中心-池莲保健太极学校以来,我对彩虹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在这里可以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人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尤其是中国的“太极拳”健身保健活动,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来参加。这已成为西方人的一种时尚,我作为这个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成员(会计)而感到自豪。”

眼前我们所看到的是池莲子老师辉煌的一瞬间,谁知道在她成功后面所付出的代价?正因为心志所趋,她才赢得了一片掌声。说实在的,与会之前作者对池莲子老师并不熟悉,来到荷兰面见才对她有了知性感受,是一个虔诚的中西文化传播者.

荷文会结束的当天晚上,全荷华人侨团在”上海龙门大酒店”为与会者们饯行之后,我们回到宾馆已很晚,作者收藏几十本书,因为没有办法带回西班牙,所以准备去大厅索取袋子不能丢下那些宝贝.当下楼来到大厅,看见池莲子老师还在那里与文友话别,作者突然想起两天前热毒发出体外的症状告诉池莲子老师.不看不知,作者自己都吓了一跳,原来病毒已使腿根部位变黑点.池莲子老师让作者马上回到房间,她处理完身边事务,及时来到身边开始为作者拔火罐、针灸、刮痧、贴膏药,拔出乌黑的血来,之后敷药吃药,此时已凌晨一时。作者坚持要付药的成本给池莲子老师,池莲子老师说:“我们用自己所学所掌握的技能治疗患者,药不值几个钱,如果索取报酬如何发扬我们的人文精神。今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别忽略病情误了大事。病毒一旦侵入血液,那麻烦就大了。”

多少天来,池莲子老师忙里偷闲做了不少份外的事,当她处理完作者病情,又去帮助其他文友。想必那夜,她很晚才能回到家中。我们不仅感谢池莲子老师,更应该感谢她的荷兰丈夫,是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包容,才使得池莲子老师没有负担去做些人文关怀。

荷兰著名侨领林斌教授,作者对这个名子非常熟稔,在荷兰相见时是旧友重逢.因为林教授曾经也在西班牙待过一段时间,我们共游在华文新闻界便相知了.后来他去了东欧最终定居在郁金香王国。目前,林教授自全荷兰华人侨领卸任后,并没有落得个清闲,他不仅在医学的专业领域里,还游弋在文学的天地。他除了主持《人民日报》海外专版工作,并主办了欧洲杭州联谊总会的《金桥》和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的《新起点》两份中文刊物,又为当地华文媒体撰稿,还出版了近二十本医学书籍。无论学识还是人品,这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学长。

当作者在德尔夫特(Delft)的上海龙虎门大酒店临别聚餐的当晚,林教授得知作者第二天要去阿姆斯丹,他告诉妻子让作者先去他们家住几宿,我说如果第二天阿姆斯丹下榻未能成行,再去麻烦他们不迟(郁金香开放季节找旅馆很难)。可就那一刻非常感动,在海外近二十年了,几乎没被人那样关心过。作者在安姆斯丹走马看花游览了一整天,翌日特去乌得勒兹(Utrecht)林教授夫妇所办的诊所前往拜访。夫妇俩极其热情地款待了我,男主人不但亲自下厨,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其间,我们一起交流文学,探究普世价值,以至达到”先学会做人,再谋求发展”的价值观.临别前还送给作者不少中成药,西湖龙井茶,以及亲笔签名的医学书籍。当手里掂着如此厚重的礼物搭上回安姆斯丹火车时,心里一直默默地在回味着,和这对贤伉俪一块相处的快慰时刻。

print